一、新闻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师资的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加之高校并轨扩招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定,刺激着新闻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 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各大院校新闻学类专业点数量总计661个,比2004年增加200个,是2003年的2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在130,000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000人。由于新闻教育资源有限,整体教学质量受到质疑。① 在目前新闻教育存在的各种不足中,师资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是新闻传播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师资问题解决不好,新闻传播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可能成为一场美丽的泡沫。”② 而从市场供需来看,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院校培养不了。③此外,受不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限制,许多学生在学校就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进入媒体后须从头学习,使媒体被迫承担原本不属于它们的教育任务。在此背景下,媒体宁肯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无疑增加了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造成这一状况,师资队伍特别是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修养以及实践技能师资的极度缺乏难辞其咎。刘海贵教授曾说,“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应当参照医学等学科实行,有固定的学习基地供他们实践,教师也应像医学院一样,既是教师,又是医生。”④ 笔者认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人才,必须拥有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修养的新闻教师。 二、新闻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缺陷 一般认为,大学教师应当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强调侧重科研,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强的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术研究的价值体现,都离不开新闻实践。因此,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都强调对实践的尊重和倡导。 1、教学与实践脱节 新闻专业实践性强,一方面,是指新闻专业技能训练往往比其他文科要多,另一方面,是指要经常介入现实媒介的运作,能迅速适应新闻工作者角色的需要,拿出令媒体认可的新闻作品。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并举。实际情况是,“新闻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新闻实践。”⑤大部分新闻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快、最前沿的信息、观点,既普遍缺乏专业理论修养,又缺乏新闻实践经验,自己又很少走出去,使得新的新闻实践经验难以迅速反映到教学中来,也使得教学实践无法得到理论的及时指导。这种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教学结果,只能是导致空对空,甚至想当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新闻教育的质量”。⑥ 2、教师无专业背景 高校缺乏起码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师资,大量非科班出身的教师改行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有的新闻院校已开办几届,仍是中文专业教师兼任,“约有六成以上的新闻专业实质是文学专业的翻版,原来教文学史的现改教新闻史,原来教文学理论的现改教新闻学概论,一些连本科层次尚未办好的院系,却绞尽脑汁地拼命想上硕士点、博士点。”⑦因为没有新闻理论修养,草草上岗,难免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这种空洞的理论灌输,教者乏力,学生厌倦,使得不少学生学习之后竟不知“新闻”为何物。 3、对学历盲目追求 随着新闻教育的发展,国内高校对师资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校明确规定,没有博士学位,就进不了他们的大门。 作为一种受教育程度的认知,学历、文凭是重要的。但新闻传播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学历的规定,未必科学,于新闻教育的实际需要而言,也未必有裨益。新闻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对部分学术性、研究性课程,具有高学历的教师讲授比较合适,如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史等,但对专业性、应用性强且更新、发展较快的课程,如新闻采、写、摄、编、译、播等课程,具有高学历但缺乏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则难以胜任。 据一项调查,在美国大学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美国大学新闻学院中,5个教授中有4个坚决主张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请为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只有37%的人认为新闻教育工作者需要博士学位。而大部分教授认为,和博士学位相比,新闻从业经验更是聘请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⑧ 按学科协调、健康发展需要和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科学规划新闻教师队伍,引进、培养不同类型(学历和业务有所侧重或两者兼具)的师资,对新闻传播学教育而言,更具现实意义。 4、教师人才观落后 分析时下各新闻媒体的招聘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媒体(市场)需要的新闻人才,是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当有能力发现、分析和判断社会各个领域的事件。市场需求要求我们的新闻教育,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打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新闻传播学教师都是“通才”。因为对业界的陌生和冷落,不少教师只满足于“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注意拓展知识面、掌握新技能,只重观念灌输,不重言传身教,实际都是人才观落后的表现。 三、新闻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与途径 形成高校与媒体的互动,强调理论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是提高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模式。针对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缺少新闻从业经验的教师的现状,通过引进来自一线的传媒业者充实教学队伍,选派主讲教师到新闻媒体进修、从业,是当前可以努力的方向。 1、聘请知名新闻从业者执教 聘请一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新闻记者(含摄影)、编辑(含文字、美术)(紧转119页) (紧接120页)和既懂新闻规律又懂经营管理的媒体管理者、广告人员、发行人员等有媒体从业经历的人,到高校授课、讲学,现身说法。他们广博的知识涵养,扎实的业务技能,在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以及长期养成的职业敏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职业修养,对于在校新闻学子而言,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现实的学习价值。 2、聘请有实践经历的研究生 研究生的主要经历应当放在研究上。当前新闻院校对教师学历的“追捧”,让我们对研究生的新闻素养有了新的期待。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与著作缺乏实践来源,指导性差,除了高校内一些同行外,少有人问津。“许多记者编辑看了学院编写的教材,也普遍觉得其理论解释满足不了新闻实践的需求,新闻实践难以从中找到方位感和方向感。”⑨不论是对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研究生既有研究水平,又有实践经历。在从研究生中招聘新闻传播学教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其实践经历作一番考察。 3、让教师进入媒体进修锻炼 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业务实践上,为其到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并保证其有一定时间走出“象牙塔”,到媒介进修,参加媒体采编、策划、制作这些业务工作甚至参与媒体经营管理。通过此途径,可以把媒体的最新技术、最新做法、最新经验、最新教训、最新理论以及新闻传媒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和新问题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如何观察世界、收集材料、判断价值、包装信息、有效传播,使他们直接与社会,与业界接轨。 四、需要克服的困难及可操作建议 1、 关于教师的考核 许多教师因为学生多、课时多,平时疲于应付备课,遇上寒、暑假又忙于函授、写论文,创收、评职称,有些低学历的教师,还要准备研究生考试,限制了新闻传播学教师到媒体锻炼的积极性的发挥和事业发展环境的创建。笔者建议,应该将教师从死板的考评机制中解救出来,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与创收的关系。考核与评定教师的条件,不单看论文的级别、数量,重要的是强调有多少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和过去发表过多少报道、所获的新闻奖项。 2、关于媒体与高校 媒体与高校之间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机制,是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供需偏差的原因之一。笔者建议,为记者编辑和教师在新闻工作和大学教学期间的自由往返疏通、拓展渠道,拿出部分业务课程到媒体去“招标”,让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记者编辑到新闻传播学院兼课,校内有关课程的主讲教师则到媒体兼职,师资实现双向流动。 3、关于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考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大致有三种类型:专业好,外语也好;专业一般,外语水平突出;跨专业,外语好。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专业好的通常都能顺利就业,所以多数研究生专业素养特别是实践能力难以让人认可。笔者认为,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如MBA教育一样,规定报考者须有两年或两年以上从业经历;把到新闻媒体实习(兼职)列入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生只有完成相应学分经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位证书。这样,将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及时纳入到教学科研中,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推动研究,发挥理论指导的作用,既有利于研究生专业成长,保证学术研究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肤浅陈旧、与实践脱节,又有助于新闻教育的发展。 (作者均系赣南师范学院教师)
注释: ①③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2005第6期。 ②《学历与从业经验:新闻传播教师之不平衡双翼》,《青年记者》2004.12。 ④⑤⑦⑨刘海贵:《论中国新闻教育的危机与转机》,《新闻大学》 2001冬。 ⑥卢丽君:《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指出中国亟需国际水准新闻人才》,《中国教育报》 2002年4月24日第1版。 ⑧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新闻记者》.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