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饶抗战历史新闻报道为例 “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明天的新闻。”这句名言说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那么,昨天的历史能否成为今天的新闻呢?法国的贝尔纳 ·瓦尔说:“新闻即刚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 “刚发现的事物”可以是已经发生了而刚被发现,这样的新闻概念就给了重新发现的历史新闻一席之地。所谓历史新闻是指人们对已经有了定评或已经载入历史典籍的史实,又重新发现了它的新的史实资料或发掘它新的价值、意义,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 历史是新闻的宝库,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再发现新闻,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历史事实的再发现纳入我们新闻的视野中来,这样我们的新闻视野不仅投向今天,也投向过去。 在这一点上饶师范学院新闻与中文传播系的师生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新闻报道中,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学院组织了一个有关上饶抗战新闻报道小组,进行了一年的调查与采访,在各级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新闻作品,有电视专题片《浙赣战役纪实》、《日寇在上饶的细菌战》;有报刊新闻《前进日报——上饶抗战的新闻宣传》以及上饶抗战遗址调查的组合报道,发表新闻10多篇。 通过上述新闻实践,我们总结历史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与规律。 一、在选题上:将历史事实转化为现实新闻 首先我们注重了对历史新闻与当下新闻的区别与联系,并在各个环节中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一个历史事实之所以转化为当下新闻的必要条件,是它要具有新闻价值,而我们通常的新闻价值五要素是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首先表现在新鲜性上:虞达文先生认为“新闻所说的新,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时新性,二是知新性。所谓时新性是指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之间的时差,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所谓知新性,是知受众未知范围(包括未知人数与未知信息),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包新闻定义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这就反映了新闻这一主要特征。在时新性与知新性之间,知新性是更为重要的因素。”①历史新闻的再传播首先是要澄清人们以前的遮蔽与误识,让人们重新知晓与认识历史事件,它的新鲜性主要体现在知新性上。在时效上,历史新闻的新近是指发现的时间,而不是指发生的时间;在重要性上,应该是指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历史事件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重要的历史发现它可能改变现实的历史进程;而显著性是指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地位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接近性则指历史事件与现实受众的地域与心理上的距离;趣味性是指历史事件使当今现实社会中受众产生兴趣与好奇。在这里新闻价值就有两个元素了,一个历史的元素,一个是现实的元素,所以,判断一个历史事实的发现能否成为新闻,要考量两者间的关系,要用新闻价值标准对历史事件进行再观照。 我们做上饶抗战历史发掘的选题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上饶在中国抗战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城市,但是由于过去用国共两党的斗争史来代替抗战史,因此就有很多中国军队(有国共联合抗战的军队,也有更多的爱国志士、热血青年组成的队伍)的抗战历史鲜为人知了,重新发掘上饶的抗战历史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这些历史无疑具有今天的新闻价值。 二、在方法上:将学术研究与新闻采访相结合 目前新闻界有一个争论,有人认为记者应该学者化,也有人认为记者应该专业化:记者与学者是不同的,学者学有专攻,而记者是以博学见长。但是在历史新闻的报道中,就要求记者有学者的特质,要有“史家”的素质。其实新闻记者与“史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史家”办报是梁启超最早倡导的,1901年梁启超在主编《清议报》时,总结了中国报业“发达迟缓无力”的原因,认为人才问题是制约中国新闻业发展最主要的病根:“从事斯事业之人,思想浅陋,学识迂愚,才力薄弱,无思易天下之心,无自张其军力。”②他对新闻记者所提出的希望:“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③“鉴既往,示将来”要求记者要对历史有研究。所以在历史新闻的发现与传播中,毫无疑问应该强调记者的学者化,要将学者的研究精神与记者的专业要求结合起来,要求记者既有新闻敏感,也要有学术敏感,既有学术能力,又有新闻能力。一般新闻事实的采集方法,主要是用采访与调查的方法,但是历史事件的方法却有所不同,更注重的是搜集、阅读、调查与思考,因为历史往往从典籍中去发现。高宁远先生将记者分为:“技术型记者,擅长用高科技手段;专家型记者:对所报道的行业有专门的研究;文学型记者:以文学的手段和智慧去运作新闻材料并尽可能地忠实于客观生活;复合型记者:要求具有专家型与技术型相结合的素质记者。”④深度报道无疑是需要复合型记者。 我们在做上饶抗战报道时,就本着史家的精神,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进行报道比如,我们对现存于上饶各地档案馆当时的档案做了大量细致的查阅与考证,并注重当年 上饶刊发的《前线日报》的新闻史料阅读与分析,发现了很多以前被忽视而现在很有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史实,如上饶曾经成为中国热血青年的投奔之地,设有军事院校;上饶也是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著名作家宦乡、曹聚仁、张恨水、漫画家张乐平都在闻名中外的《前线日报》做过编辑、撰稿人,鼓舞国人的抗日斗志;著名的浙赣战役中,中国军队与当地百姓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保家为国。又如:(紧转第74页) (紧接第75页)抗战时期国内国际对上饶也十分重视,很多政界要人如周恩来、蒋经国、白崇禧,共产国际的代表包罗廷等纷纷来到上饶商量联合抗战事宜,而后来任韩国总统的李承晚当时就在上饶担任朝鲜抗日先遣总队队长。这些史实都被重新发现而成为报道的内容。尤其是在《前线日报》中我们还发现了“倭子坟”的有关记载:浙赣战役后上饶收复,中国军队第26军军长丁治磐将军命所属部队将搜集的日寇尸体500余具,在五桂山上筑了一座“倭子坟”。丁将军亲自撰写墓志,勒石记之,以鼓舞、坚定国人雪耻之决心。我们通过电视与报刊将这个史实以及丁治磐将军所撰写的碑志报道出来后,激发了广大受众的爱国激情,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将研究与采访结合起来,深入村民之中,寻找幸存者进行实地采访,对当年日本军队的大轰炸、大屠杀、细菌战进行了实录与报道。我们的报道既唤醒了老一辈人的历史记忆,也激发了上饶百姓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个考查抗战历史,缅怀抗战英雄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潮。 三、在报道上,要以深度报道为主 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⑤是“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示新闻内涵的一种报道方式。与一般的动态报道相比,深度报道要求对新闻事实的表述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从深度说,它不仅报道发生了一个什么新闻,而且还要阐明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及其重要意义;从广度说,它不仅要求报道事件本身,还要求提供与事件有关的历史和现实的各种背景材料,对新闻的要素——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作必要的拓展和延伸。总之,它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观察和表现”。⑥ 我们在上饶抗战的历史新闻的报道中,就是遵循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撰写了纪念上饶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系列报道。包括:纪念活动的报道;关于对上饶抗战历史的思考文章;新闻分析——提出了上饶是中国抗战历史的一面镜子,它昭示了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同室操戈”的危害,分析了上饶抗战的历史意义与今天纪念抗战胜利的意义;新闻调查——有关于上饶抗战历史的调查、日本军队罪行调查(大轰炸、细菌战的调查),上饶抗战遗址的调查等;预测性报道——上饶抗战遗址的宣传保护对上饶政治、经济的影响,对上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事业的影响等。我们的整体报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评价。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
注释: ①虞达文《新闻心理学》,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第63-64页。 ②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 《中国新闻事业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③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 《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④高宁远、郭建斌、罗大眉:《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 1998 版第12-14 页。 ⑤《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153 页。 ⑥《宣传舆论学大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3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