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力。新闻法制建设的滞后、国家监管部门的缺失、新的利益主体的介入,使舆论监督的社会生态环境愈加复杂。但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舆论监督的社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非常积极的动向,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治和政策层面的巨大变化,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和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新技术新媒体所创造的新的舆论环境。新闻界应该充分认识这些变化的意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政策层面:舆论监督是反腐败和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 首先,从党的决策和政策层面讲,当前舆论监督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反腐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被视为加强民主监督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是当前舆论监督生态环境发生的最大变化。 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明确全面的表述,报告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① 这里,舆论监督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运用新闻媒介对人民赋予的各种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包括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特别要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进行舆论监督。同样应该受到监督的是上述这些机关和部门的各级干部和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通过舆论监督等一系列的监督方式,形成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防止权力被滥用,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第二、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基本责任和使命,而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则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基本义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该接受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善工作。 第三、对不服从监督和对监督者进行打击报复的,提出了约束和惩处措施。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40规定:“各级党委、纪委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监督作用。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正确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 这里,自觉“接受监督”,应该是自觉接受包括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一旦违背这些规定,应该依照条例接受处罚。这样,条例对舆论监督和其他监督的权利、义务、责任和惩处措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四、舆论监督是在反对腐败、加强执政党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的现实语境中得到深化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②这个观点和思想也充分体现在十六大之后中央全会的几个重要决议以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胡锦涛总书记把舆论监督列为反对腐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所以,舆论监督既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意,又是反腐败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法律层面:国家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大大改善了舆论监督的生态环境 依法行政的法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广大干部群众和新闻媒介对政府行政行为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实行各种形式的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务院在2004年专门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规定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提出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和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包括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法律法规的监督、监察审计的专门监督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监督。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2003年SARS危机的经验教训和近年来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预案和应对机制的法规,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同时,这些法规还明确规定了信息对外公布和披露的制度。《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3章第4条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制定规范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审判公开制度”和“健全检务公开制度”③ 关于政务公开的形式,应该“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继续通过政府公报、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指南和其他形式公开政务;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挥其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④其它的形式还包括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等服务项目的范围。 政务公开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建设和逐步完善,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方便、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和行政服务,而且为舆论监督提供了非常必要的保障,因为信息透明、政务公开正是舆论监督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技术层面: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新媒体推动民间舆论力量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也推动了民间舆论影响力的发展。过去许多来自民间的呼声、批评不能通过传统的官方新闻媒介进行表达,而现在大量来自民间的信息、意见和批评监督通过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新媒体获得了比较充分而通畅的表达。这为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信息来源,也使许多来自民间的声音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覆盖公共卫生、劳动保障、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灾害预警、气象报告等各领域的信息网络,电子政务逐步全面铺开。 由于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量无法通过传统媒体的传播的信息、意见和民间舆论通过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得到传播和扩散。这就为广大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多信息来源。同时,新媒体的相对无区域性和难控制性性质,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对社会舆论的整合功能,也有力地推动了舆论监督的开展和深入。通过新技术新媒体,逐渐形成一股民间监督的力量。 从南丹矿难的揭露到推进中国收容制度改革的孙志刚事件,从最高法院再审刘涌案到哈尔滨宝马撞人案,从山东省下跪副市长的落马到深圳妞妞事件的深入调查,网络舆论的巨大影响力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事件都是通过网络传播首先揭开,及时吸引网民参与讨论,使得“民声”大显,促使传统媒介积极跟进,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很好的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界也逐渐形成了赞同和支持舆论监督的整体氛围,这对舆论监督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本结论和业界对策 第一、解放思想,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目前舆论监督禁区多,监督力度不大,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新闻传播业界思想不够解放,新闻机构领导和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采编人员束手束脚,作茧自缚也是重要的原因。他们总是从以往的经验出发,觉得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是负面报道,容易产生副作用,添乱子。因此总是顾虑重重,缺乏勇气。但应该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舆论监督的社会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新闻业界和学界应该从国家政治决策的高度来认识舆论监督的作用、认识舆论监督生态环境的变化;应该把舆论监督当作反对和遏止腐败的重要武器,把舆论监督作为完善监督制度、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近年来在法律、技术层面上的发展和完善也为新闻媒介推进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一种柔性监督、软性监督,问题的最后解决有赖于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威部门的介入,但新闻单位不应该对舆论监督的结果持消极放任的态度。舆论监督要讲究技巧和艺术,要利用新闻追踪、连续报道的手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要与其他新闻媒体实行联动,要与广大受众互动、跟有关部门互动,要借助和整合其他监督力量的参与,形成合力、放大舆论监督的力量,要争取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威部门的介入,促使问题和事件的解决。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心态平和。 民主制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全社会对舆论监督更加肯定和宽容,同时也表现在被监督对象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向监督者提出名誉侵权诉讼。对此,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机构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能因为遭到起诉就抱怨舆论监督环境太差,从而对舆论监督丧失信心。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新闻报道的思想导向和新闻评论的观点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基本政策,这也是舆论监督应该牢记的基本原则。 同时,新闻机构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鼓励舆论监督的激励机制。 舆论监督报道不同于许多短平快的消息,往往需要深入的采访和大量的调查,花费的时间多、精力大,而且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更大的智慧、毅力和勇气来解决,新闻机构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能力强、素质高的记者来做舆论监督工作。 新闻机构内部要形成重视舆论监督的氛围,要培养和吸引优秀的记者从事舆论监督工作,要培养舆论监督名记者、名编辑、名栏目,要保证重要的版面、专门的栏目来发表舆论监督报道。 另外,舆论监督与正确引导相结合,要有建设性。 舆论监督应该抱着和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想方设法促使问题解决,以建设性的意识搞好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应该把反映民意作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使民众的声音得到及时表述,民众的事情得到及时关注和反映,切实帮助民众遭遇的困难和不公正问题得到解决,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把主要精力放到工作和事业上。 舆论监督应该起到反对和遏止腐败的作用,铲除社会不公和毒瘤,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①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2页。 ②胡锦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6214/4527735.html。 ③《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页。 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