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摄影界,数码相机已经一统天下,但谁也不能阻止传统相机入围,只要能拍出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媒体不会追究你使用了何种工具,编辑看的是结果。但在一些人看来,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有天壤之别。数码相机的现代化功能已经变得神奇无比,只要拥有这种工具,在新闻现场谁都可以拍到新闻照片。这未免夸大了工具的作用。其实数码与传统只是部分差别,在关键操作环节两者有更多的相同点。认识其异同,有利于了解两类相机的特点,以扬其长避其短,辨证地处理人与工具的关系。 主要不同点 数码与传统相机的突出差别体现在机背上面。首先它比胶片相机多了个液晶监视器,围绕监视器还有与其相关的数码影像操作部件,每个部件内又包含一些具体选项。 就相机的轮廓而言,数码与胶片相机趋于一致。这里只就两者内在有某种相通而外在有明显差别的重要技术环节作以探究。 影像承载方式 早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日,胶片就承担了承载影像的使命。胶片上的影像是在银盐密度的大小变化中形成的,其物象亮度高的部位银盐密度大,物象亮度低的部位银盐密度小,无亮光的部位密度为“0”。数码影像则是借助装有芯片的存储卡承载影像其成像的过程是摄影人在拍摄现场驱动快门对进入镜头的影像感光通过影像传感器和影像处理器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再由电信号把光与色转化为数据尔后通过缓存、引擎最终存储在影像记忆卡上。两种影像承载方式的差别是银盐与数码之别。论影像质量,后者诞生之初与化学感光照片有较大差距,其特征是:化学感光照片的色彩真切厚实,图像质感强,清晰度高;数码照片的色彩失真虚飘,影像缺少细部层次,清晰度差。数码相机发展的中期,数码影像的色彩还原接近化学观光影像,细部层次变得丰富,清晰度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化学感光胶片、相纸与冲洗工艺停止不前。两种影像相比,数码与胶片的图像质量仍有差距。待数码相机成熟,两种图像素质相当之时,传统相机将被绝大多数人冷落,数码影像有超越胶片影像的趋势,整个消费市场将被数码相机主宰。 影像浏览方式 装有LCD液晶监视器,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主要区别之一。这也为新闻摄影师及时检验拍摄效果提供了方便。而传统相机必须等到拍摄任务结束再经一系列冲洗工艺完成方能检验自己的拍摄情况。 液晶监视器是数码相机的重要装置,与其匹配的相关系统有: (1)播放按钮 这个操作按钮按下后,其所摄图像随时闪现,之后旋转快捷操作拨盘可浏览所拍摄的每一幅画面。 (2)检索/放大按钮 按下这个按钮可以放大观看该幅画面的各个细部环节,可以清晰得察看影像的虚实情况,影像的质感强弱、人物的表情好坏,色彩的还原程度,对画面的技术状况和影像的表现力可以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3)删除按钮 按下这个按钮,再旋转快捷操作拨盘,按下正中的“SET”设置按钮,可以及时把不理想的画面删除,腾出CF卡(影像记忆卡)上的空间,以便摄取有效画面。 (4)跳转按钮 按下该按钮,旋转快捷操作拨盘可一次跳转10幅画面,这为使用大容量的存储卡检索某一幅画面提供了方便。 (5)信息按钮 这是所摄技术信息的查看系统。按下该按钮,正在浏览的画面的镜头焦距的长度、拍摄时的ISO感光度、白平衡设置、曝光值、现场光线轮廓的反差等技术状况即可显现。如果照片上出现什么技术问题,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查找原因,以便及时修正。 数码相机的影像浏览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是:及时掌握拍摄情况,发现技术状况、画面构成状况、形象表现状况中的问题,可以随时修正,尽可能争取满意结果,为整个新闻摄影任务的执行提供一份技术保障。而胶片相机可能会因其影像检索的滞后性和现场模糊性而丧失某种成功的机会,待明白失败时已为时晚矣。 IS0感光度设置 感光度,即胶片感光的快慢速度。它是为手持相机拍照稳定画面影像而设置的。而影像稳定与否,与按下快门后镜头对拍摄目标曝光时间长短有关系:曝光时间长(采用低速度),摄影者的脉搏跳动频率高,导致胶片上的图像颤动,其照片影像便出现模糊现象;反之,曝光时间短(用高速度),脉搏跳动的频率低,甚至在脉搏跳动的间隔不会有任何震动的情况下完成曝光过程,其图像就稳定清晰。总之,胶片感光度是为提高快门速度保证获得清晰的影像而设置的,快门速度愈高,曝光的时间愈短,手持相机拍摄成功的把握愈大。 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的是影像传感器,它也需要通过感光成像。为确保在低照度情况下用数码相机拍出清晰的图像,照相机制造商在机身上设置了感光度调节系统。实际使用时摄影师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灵活地调节感光度,十分方便。而传统相机拍照所用的胶卷,一卷胶卷只有一级固定的感光度,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用高感光度拍照,还需要购买高感光度胶卷。 像素量 像素即构成影像的像点这个点在每平方英寸25.4x25.4mm内排列得越多其像素量越大,则影像分辨率就越高,所摄画面的质感、层次就越好。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和传统相机的胶片都涉及像素量问题。目前胶片的像素量约在2000万以上,数码相机的像素量则不等,一般民用相机的像素量在500万左右,准专业相机的像素量在800万左右,而专业相机的最高像素量已经上升到了1670万像素,如Canon EOS-1Ds MarkⅡ。数码相机的像素量与胶片的像素量显然还有一定差距。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数码相机的像素量在不断攀升。因此,不同时期对相机水准的衡量便有所不同。淘汰与发展是数码相机生产消费的总趋势。 数码相机像素的突出特点是可变性,即在最高像素的范围内可以根据影像质量的追求和拍摄数量的需要灵活调整像素量。其像素量高,则电子文件大,拍摄的画面少;反之电子文件小,拍摄的画面多。数码相机像素的可变性给摄影者提供了酌情调整的自由度。 影像处理方式 传统相机需要通过拍摄、冲卷、洗印照片等多种程序完成图像,数码相机只须拍摄一步完成图像。 无论数码图像,还是感光图像都可能存在污染问题,前者的图像传感器吸入灰尘,画面出现白斑,用电脑的Photoshop软件可以轻松清除;后者底片沾上灰尘导致照片画面出现白点,必须用修像笔一丝不苟地清除,其画面的清洁方式截然不同。 由于两种影像的形态不同,向编辑部发送的方式也有了明显差别:记者在外执行任务须通过邮局以信件形式发送,其传递速度缓慢;数码影像可通过因特网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从发到收只需一瞬间,这为新闻信息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两种影像形态的差异也导致编排方式出现差异:化学感光影像时代照片版面用手工编排,经过再次照相制版才能与文字合成,其编发过程较长;数码影像时代可在电脑上对数码照片排版,与文字一次合成,相当快捷。 主要相同点 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在机器操作环节上有部分差别,也有更多的相同点。超出机器本身到达新闻摄影的高层操作——新闻摄影的专业知识层面,则是完全相通的。了解其相同点有利于透彻理解工具的性能,发掘设备的潜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曝光模式 摄影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光结下了不解之缘。早期的摄影只有一个手动曝光方式,而且这个阶段相当漫长。上世纪(20世纪)中叶,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本的照相机工业将其运用到相机技术革命中,于是相机的操控盘上就出现了“AUTO”(自动)曝光系统。为了满足专业摄影师快速调节画面景深和把握影像动静效果的需要,于瞬间实现自己的表现目的,美能达、尼康和佳能等有研发能力的株式会社相继推出AV(光圈先决)、TV(速度先决)、P(程序式自动曝光)、M(手动)等可供艺术表现选择的多种曝光模式,使摄影师在曝光控制和艺术表现同步完成。对于这些模式,外行人有一种“隔行如隔山”之感,不少有志于做“摄影爱好者”的人对其敬而远之。为了扩展市场,满足众多摄影爱好者,使他们一开始就能踏入“艺术摄影”的门槛,照相机制造商们又在曝光操控盘上增添了以图形为代表的人像、花卉、风景、夜景、运动等程式化自动曝光模式。数码相机诞生虽是在传统相机基础上的一场革命,但摄影曝光的核心技术操作不能变,胶片相机的曝光原理和影像模式同样有效,在这种情况下,数码相机在曝光系统上也就采用了与胶片相机同样的技术选项。 聚焦模式 早期的相机聚焦方式是目测聚焦,即摄影者在拍摄前用目光估计机位与拍摄目标的距离,然后根据目测的米数(或英尺)调节镜头的距物刻度。20世纪上叶双镜头反光相机和单镜头反光相继诞生调焦与取景得以同步进行实现了取景、测距、聚焦一步操作到位。由于摄影是瞬间艺术,尤其新闻摄影需要抓拍,反光相机虽比目测调焦相机加快了调焦速度,有许多精彩瞬间因为未能聚焦到位而丧失了成功机会。为此,各大相机生产厂家不遗余力地研究自动聚焦相机。时至1985年,日本美能达公司率先推出自动聚相机,一个以AF(英文Automatic Focus自动聚焦的缩写)为特征的相机电子化时代正式到来。于是相机的聚焦系统就派生了手动和自动两种聚焦模式。后者的出现,缩短了聚焦时间,尤其给势力不佳的摄影师提供了方便。数码与胶片相机主要是影像承载方式的差异,数码相机的聚焦系统延用了胶片生产技术,未作任何改变。 单拍与连拍驱动模式 AF相机的电脑化不仅具备自动聚焦、自动测光、自动曝光功能,就连过去的手动上片功能也被自动上片所替代,与其同时相机的DRIVE驱动模式也使得相机具备了连续上片的能力,传统相机的顶级专业相机以每秒种连上8片的速度供摄影者享用,这为抓拍提供了保证,尤其体育摄影记者,可利用这种功能对精彩动作实施连拍,以避免最佳瞬间漏失。专业数码相机同样具备连拍功能,只是拍摄时不会再有经济压力,因为CF卡中的图像数据转存到“数码伴侣”之后,作“删除”处理可重新使用。目前有些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还达不到每秒8张的处理速度,但实现这一功能目标只是个时间问题。当然连拍应因情而宜,滥用没有意义。凡是具备连拍功能的照相机都有单拍功能,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大多采用的是“单拍”模式。 光圈与速度的功能 照相机由镜头内由金属叶片组成的能够伸缩的光孔叫“光圈”。它是摄影曝光的一个控制系统,快门按下,影像的光色穿过光圈感应在影像传感器上,之后经过影像处理器把所感应的光线与色彩转化为数据存储在影像记忆卡中。其影像传感器受光多少,还与光圈开启后的曝光时间长短密切相关,那么,这个时间控制系统是“速度”,因其受快门驱动,也称“快门速度”。摄影曝光的过程就是光圈与速度组合对影像传感器(或胶片)感光的过程。光圈与速度除了发挥曝光控制作用对胶片和影像传感器实施适量曝光之外,还各自发挥着摄影表现功能:光圈可用来调节画面的清晰范围,即景深大小作用;速度可用来调节影像的动静效果,即画面影像虚实关系。 在曝光控制和影像的表现方面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承担着相同使命。 光影效果 对于光影的强度相机种类并不重要,在数码相机达到500万像素之后,用同价位的胶片拍摄同一新闻场景,可达到同样视觉强度的光影效果,因为两者的物理条件相同,相机的解像力相当。同一新闻场景在不同方向和不同拍摄距离拍摄会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在光影追求打新闻照片的特色,不能把工夫下在相机种类的追求上,而应在新闻现场对光线以及瞬间的状态作出选择。 画面构成 同一新闻场景会产生不同的画面形式。其形式的变化与使用数码相机和胶片无关。而只与相机的主宰者对新闻现场的审美观念,构图素养、创新意识有关。 摄影观察 摄影观察是新闻摄影的一个专业操作环节,与技术操作无关,谈用数码相机或胶片相机没有任何意义。 题材表现 无论用数码相机,还是用胶片相机,都要面对新闻题材。拥有好的新闻摄影题材,不等于就能获得好作品。题材是拍好新闻照片的基础,然而,这是对新闻摄影行家而言的。不懂得生活形象和画面形象的差别,不懂得由生活形象向画面形象转化的规律,不懂得新闻摄影的表现方法,不懂得瞬间状态对画面构成的影响,操用顶级的数码相机和顶级的胶片相机都无济于事。 画面语言表达 新闻摄影师生产的视觉信息,要靠画面形象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画面语言诉说自己的心声。画面语言是摄影师技术倾注和专业打造的终极目标。这需要摄影者对新闻现场的理解能力,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需要寻找语言符号,需要解读物象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仅靠电脑化的数字相机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新闻摄影需要对新闻现场作出理性判断和视觉语言化表达,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历史等社会问题,所有这些冰冷的电脑和没有神经的胶片无力应对,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靠血肉之躯的人解题作答,而工具只能提供物质保障。 文字表述 文字说明是图像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摄影的文字表述是一种“脱机”操作的行为, CCD、CMOS和银盐胶片的物质属性不会改变新闻事物的原委,与其密切相关的倒是什么人对存在的事物作了什么样的表述。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高校摄影学会秘书长,郑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