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在某一知名晚报当新闻部主任的主任记者曾对我们说,刚毕业来报社工作,按学校老师说的那一套去做,感到很不适应,通过这么些年来的实践,现在算是比较自如了。总结一条,就是将在学校学到的那些东西慢慢忘记掉。学校学的那一套,与实践差异太大了。 我们都是多年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眼里,这位记者所毕业的新闻学院是我国新闻学教育的重镇,其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而这位记者本身在工作岗位又的确干得不错。“忘掉才能干好”,这样的“经验之谈”无疑令我们震惊!这究竟是新闻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新闻实践出了问题?新闻教育难道已经到了阻碍新闻实践的地步了吗? 二、新闻教育应当紧密联系新闻实践 新闻实践的日新月异,新闻技术的不断更新,决定了新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闻实践的要求。 毋须讳言,当前我国新闻教育的确问题不少,我们认为原因主要由对新闻学的学科特点认识上的偏差所致。过去有一种说法,“新闻有术无学”。长期以来,为了显示新闻的“学”,学界作了许多努力。其实,新闻学是一门有“学”有“术”、“学”“术”并重的学科,偏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而我国新闻教育界的问题,恰恰在两个方面存在认识误区:或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动手能力轻理论素养。 重理论轻实践。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受重视不够。2005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以“新闻观察”的形式发表了《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一文,文章提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不久前质疑:“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据赵教授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应当说,赵教授的意见反映出了我国新闻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正常现象。新闻学专业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干不了本专业的基本活,无论怎样辩解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有人认为,这是新闻学术界对“新闻有术无学”之说的矫枉过正。然而,这种实践脱离理论的教育是难以指导实践的。 重动手能力培养,轻理论素养教育。这是另一极端的表现。新闻学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使得不少人误认为新闻教育的特点只是一个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龚文庠教授说过,他几年前参观香港一所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香港的同行就说,这里的学生常对课程设置提意见,不喜欢那些被他们称之为“没用”的课。学生要求老师多教“有用”的东西,那样能够赚钱。“我们现在也面临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对人文通选课和理论性课程不感兴趣,希望多学‘能上手’的课。”① 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也指出过:“在新闻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有些人仅仅将新闻学停留在对媒体组织、媒体机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传播形式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对新闻学基本理念和基本观点的传授,忽略了对新闻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的关照,从而使得一些人只是把新闻传播当成是一种功利的东西,单纯地追求新闻的技术性、工具性和实用性。”② 由此可见,不管你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如果是只重某一个方面而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教育就会出现偏差。新闻教育必须关注新闻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三、加强新闻教育对新闻实践的指导能力 新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新闻实践,更重要的是要还加强对新闻实践的指导能力。为此,我们认为在新闻教育中有两个方面的素养是必须加强的。 一是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素养既包括了一般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也包括了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新闻院校的教学,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学生们提高了媒介素养以后,不仅能分辨出媒体运作中规范与否的问题,还能对媒体产生监督与批判作用。“传媒在我们的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是自身缺少监督、毛病很多,特别是在职业规范方面问题非常大,这方面的问题和我们的现行体制有点关系。比如我们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传媒的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混岗,混岗以后造成了很多传媒工作规范的缺失。比如记者拉广告,还有很多传媒的栏目拉广告。有时候我们都认为是很正常的,其实这种做法是违背国际新闻传播业公认的自律的。这种情况确实需要我们公众对媒体进行监督,但是我们现在这种监督不太多。”③ 举一个实例,我们一个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其频道总监交代:“关注民生,奇闻趣事,突发事故,最好是车祸、闹市打架、跳楼、跳桥、火灾等等。”学生感慨,“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们的实习好危险,我们的思想很坏呢?我今天才体验到记者惟恐天下不乱这句话原来是真理。不知大家会不会骂我们没良心。” 学生虽然感到有点不对头,但却分辨不清这种理念的是非。其实,这是新闻异化的表现。按照拉斯韦尔的说法,媒介第一大功能就是监测社会环境,让人们了解他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趋利避害,以便安全地生活着。而现在某些媒体记者一听到突发灾难,第一反应竟然是欣喜若狂。新闻的这一基本功能开始走向异化:新闻逐渐由满足受众需要,变成了满足媒体、记者的需要。没有新闻,媒体就没有生存下去的理由;采访不到新闻,记者就要失业;没有″轰动″的新闻,就吸引不了眼球,而没有足够的眼球就不会有广告,不会有效益。因此,为吸引读者,有的人不惜以种种手法制造出“新闻”来。这样,人们所创造的新闻业反过来奴役人本身,让人们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忽视新闻教育对新闻实践的指导作用,以至于今天有相当多的媒体行为脱离了新闻规律的轨道,完全按商业逻辑运作。调查表明,新闻从业人员很少接触新闻理论、业务期刊和新闻业界网站。表现出对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轻视。④这从反面证明了加强传媒素养教育的必要。 二是重视学生运用新传媒技术能力的培养。前面说过,新闻学是一门“学”、“术”并重的学科。新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传媒技术更新频率加速的今天,尤其要努力去培养学生掌握新的传媒技术。这方面的教育,我们认为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重视当今尖端传媒技术的介绍,一是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对新技术产品,如果我们对其完全一无所知的话,首先就产生神秘感而畏手畏脚。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技术恐惧症”。学生进入媒体,如果他所接触的摄像机、照相机、编辑机等是陌生的,就会一下失去自信,怀疑四年大学“没学到东西”。甚至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报社开始使用数码相机,而当时不少学校的新闻实验室里还是教的胶片相机那一套技术。学生马上就觉得他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滞后了,以至于不自觉地产生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当然,高校囿于资金等条件,不可能给每个学生都配备最尖端的技术实验条件,但也应当努力向学生展示之,或者是从原理上作一些前瞻性的阐说。 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今天的新闻教育来说,意义尤其重要。我们知道,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媒介手段日新月异,高校在传播技术上所作的教育,滞后的情况往往来得太快太明显。所以,新闻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人们常说新闻专业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知识更新换代要比一般的文科频率高一些,也就是说,新闻专业的学生比起文科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具备知识快速更新的能力。 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50周年纪念会上,毕业于该院的校友、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感谢母校的教育培养。当年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学校很重视新闻理论的教育,这方面理论功底打得好。尽管当时学的是《报纸新闻学》,他毕业后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下就转好行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20几年以后,又到了中央电视台,又改一次行。为什么都做得比较好呢?“原因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理论根底打的比较好。广播电视是不同媒体的,但是基本的东西是一样的,有了这样的根底,其他的就好说了。”⑤所以,大学教育不能只是形而下地培养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论与思维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 新闻实践界对新闻教育的不满与忽视,既有新闻教育自身的问题,也与新闻实践中不规范有关。我们知道,脱离新闻实践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同样,不能指导新闻实践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因此,加强新闻教育对新闻实践的指导能力,这是新闻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度教改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 龚文庠:《关于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四个问题》,《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4期。 ② 郑保卫:《新闻传播媒体——对〈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的思考与回应》,《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 ③ 陈力丹:《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人民网/传媒/传媒互动/专家在线,2006/4/23,www.people.com.cn。 ④ 陆晔、俞卫东:《传媒人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 ⑤《中国人民大学建院50周年庆典(2)》,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5/11/19,www.cddc.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