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学传媒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使高校新闻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一方面是新闻媒体找不到其急需的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急剧增长的毕业生,短时间内不能独立从事具体的新闻工作,二者在现实社会中形成强烈反差。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包括新闻学、广电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传播学等专业点)仅有66个,1999年增加到124个,2004年达到459个;2006年则多达661个。①在新闻教育规模超长发展的现实情况下,高校如何建设好新闻专业,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我们本着立足长远,准确定位,特色办学的理念,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力求通过对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使其不但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一、 专业建设要与时俱进,立足长远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大学办学定位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包含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层次、形式、办学主体和服务面向的不同,以及满足不同需求和人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管理制度等的不同,重点应该是高等学校的类型及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在我国大体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育研究型、教学型几类。由于办学类型的不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的社会功能则不同。学校的办学类型基本决定了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知识生产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所谓立足长远就是要站在学科前沿,紧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培养在几年之后,乃至若干年之后,仍为媒体所需要的人才这种适度的超前性,要基于对新闻教育、传媒政策、传媒科技、传媒产业发展趋势的全面了解和准确判断,要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体现出来。新闻专业建设必须根据学校的办学类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己之长,做好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不能赶时髦,只途眼前利益,否则新闻专业不会办长远,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 准确定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特色办学 对专业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准确定位,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了解自己的劣势与优势。作为新办专业,缺乏传统老牌新闻院校的优势,即资深的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学者,多年新闻教学经验的积累,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但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跳跃发展的契机,这就是新闻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新建专业的优势是没有历史留下的各方面的条框束缚,可以吸取其他院校的多年办学经验教训,特别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对新闻教育的师资提出新的要求,重新按社会需求进行资源整合;其次,新闻教育是个高投入的专业,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使教学设备的投入与更新加快,在这个层面上,新建专业可以高起点,跳跃式发展,因而更具优势。 传媒系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三个专业,包容文、理两个学科。本着师资及资源的共享及专业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专业建设上,重点突出数字化网络媒体,新闻专业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优势,教育技术专业有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及从事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优势。传媒系新闻专业建设的定位是给新闻媒体培养既有新闻理论知识,同时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从业于新兴的网络媒体?熏使学生一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独立从事具体的新闻工作。我们不搞通才型人才教育,但学生要在校夯实专业基础,根据个人爱好与特长学有一专。毕业生要有创新意识,使他们懂得新闻事业中没有这种科学精神就采写不到优秀的新闻,就不能算是称职的新闻人;具有创新思维,新闻记者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提炼新闻主题进行新闻报道,就需要记者时时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判别。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是通过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师资队伍、充足的实践实验设备、强大的媒体实践基地得以实现的。 制定务实的人才培养计划。表面上看来,传媒企业希望高校的新闻教育不要从“书本”到“书本”,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新闻理论研究不要太脱离实际;而高校的理论工作者认为,新闻教育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要看的远一点,不能只培养“操作工”,这二者似乎是相悖的。其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割裂了两者之间天然相连的脐带必然会造成两败俱伤。没有扎实理论指导的实践那只能是盲动,最终的结果是无序与混乱。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为理论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理论若无实践的支持将会变得脆弱和畸形。新闻教育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主编当时的大发脾气,没有泰勒后来的勤奋和大量实践,泰勒能最终成为世界新闻界的名记者吗?但传媒界出现的一些“事件”也让业界人士有所感语,大雨之后不是及时的提醒行人注意安全,而是守在那里“抢新闻”……。如果他们认真地去学习了新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用心去体会与领悟,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事实上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人重新回到了大学的课堂,并已经尝到理论研究的甜头。依托现代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计划是先新闻采访,在其后的学期再开新闻写作课,从时间上将二者割裂。但实际上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一个不可分割、一气呵成的过程。我们以此为突破,将二者合为一门课,但总学时不减反而增加,以此为主线,其他课程也作适当调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案例、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力度;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个别教育,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学生结合个人特长与爱好,通过辅修第二学位,扩宽知识面,达到学有一专。 师资本源学科的多元化、学历的多层次化,形成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是实现专业建设准确定位、执行人材培养计划的前题条件。高校的新闻师资,其本源学科基本上来自新闻及相关的文科专业,他们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及新闻理论水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师资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应增加自然科学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师更趋向于收敛思维方式,人文学科的教师更趋向于发散思维方式,师资队伍自身的文理渗透相互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精髓。定期选送教师到国内知名的新闻院校、知名媒体进修、访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专业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须要有“重装备”。实验、实践设备的硬件投入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否则无法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无法进行实践活动。在设备投入时,充分认证,达到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同时,加强与地方媒体合作,与相关报业集团、电视台等多家地方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掘校内实习场所,学生参与校报、校新闻中心的日常工作,使每个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媒体实践机会。 特色办学就是专业办的要有独创性,它是一个专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教育资源。专业特色最终表现为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只有谋求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才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真正做到“课内教学打基础,课外活动出人才”。 (作者系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传媒系主任)
注释: ①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