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流行于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案件》短片使得“恶搞”成为一个流行语汇和行为,再加上网络上的诸如“芙蓉姐姐”、“猥琐男”等现象,这一切令众多的“老一辈”迷惑不解。有人捧腹大笑,有人担忧,有人愤怒。其实,这意味着一个“恶搞”时代的到来。 如何看待“恶搞”文化,如何在这个“恶搞”时代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 “恶搞”文化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征:无厘头、戏仿、ACG、网络。① 其一,无厘头。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②《大话西游》就是“无厘头”的经典之作。 其二,戏仿。戏仿(Parody),或称戏拟,即滑稽模仿,可以用于诗或文,也可用于戏剧或音乐剧。戏仿不同于一般的模仿,从修辞意义上说,就是戏谑性仿拟。1995年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发表了名为《白雪公主》的小说,对格林童话进行了彻底解构,被称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仿文)就是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源文)的戏仿。 消费社会里复制拷贝已由工业生产方式泛化为人们日常的生活体验和感知方式,视觉化的认知模式与复制拷贝方式交汇糅合,形成了当代文化艺术领域流行的表现手法——拼贴戏仿。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之所以在年轻人中产生共鸣,无疑与拼贴戏仿有关,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经典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的颠覆和戏谑。《一个馒头的血案》亦是如此,不过拼贴戏仿了当今大导演陈凯歌的作品,几乎被诉诸法律。沸沸扬扬的“馒头事件”很快引发学者对戏仿作品法律保护问题进行研究。③ 其实,戏仿是互文的手法之一,它对源文进行了转换。无论对源文是转换还是扭曲,它都表现出和源文的直接关系。④读者读解戏仿作品时,其脑海里还存在一个源文,因此仿文实际是以复合文本(仿文和源文)的形式被读者读解。正如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是巴塞尔姆的同名小说所戏仿的对象,古典小说《西游记》是《大话西游》所戏仿的对象,通常被戏仿的源文是一个人们熟悉的经典或流行之作。 如何进行戏仿?研究者认为戏仿机制有四种:转述者变调、义理置换、急速矮化和文本格式化。⑤ 其三,ACG。ACG,动漫游戏的简称。语出自英文“Anime”(动画)、“Comic”(漫画)和“Game”(游戏)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据不完全统计,有70%以上的“恶搞”用语来自于ACG。 其四,网络。《大话西游》能够在短暂的沉寂之后,迅速在国内走红,应归功于网络。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唐僧“Only you 能伴我去西天”的吟唱等。有趣的是,至尊宝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在网上被非恶意地戏仿,出现了多种方言版,这又给予收听者狂欢化的感受。总之,网络以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将无厘头、戏仿有机联系在一起,发展成一个新兴的流行文化产物:“恶搞”。 “恶搞”之所以能够在当代流行,是与全球后现代语境分不开的。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解构是消解中心的主要方式,要达到“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必定对经典和权威进行颠覆。在这样的潮流下,借助现代科技,“恶搞”应运而生。 二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⑥ 如何看待“恶搞”文化?如何处理“恶搞”文化与学习文化的关系?“媒介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善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这是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18项原则之一。⑦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甄别—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屏幕教育与解密意识形态—超越保护主义的(发展中)三种范式。发展中的范式“仍然采纳了意识形态破解论的某些基本概念和政治主张。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这种理论的目标着眼于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它力求发展教与学的自我反应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作为媒介文本的受众抑或作者的活动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而不是试图通过唯理的分析来消解学生的媒介‘快感’。提倡这种理论也意味着更加重视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媒介产品的制作。” ⑧ 由此,在非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兴起了一种关注自我表达和创造性的媒介艺术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制作媒介产品,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大众媒介的生产过程,成为有批判意识的媒介消费者。在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技能,包括鼓励学生学习拍照、写脚本、采写新闻、设计网页等等。目前,在英国和加拿大,媒介创作均已成为媒介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上媒介素养教育从保护主义走向非保护主义,在重“读”的解密范式的基础上,日趋重视媒介素养中的“写”,即制作媒介产品。问题是如何“写”? “恶搞”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可以采用“恶搞”文化中常用的戏仿手法,用于媒介创作。一个常用的手法就是,借用广告、影视中的画面,利用非线编视频软件、音频编辑软件等进行画面编辑和配音,进行所谓的“搞笑”。通过戏仿,完成了对媒介接触、分析、批判、创造的过程。而一般的对媒介制作过程的简单模仿,还是会忽视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在戏仿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媒介如何“再现”真实,领会媒体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体会“媒介即讯息”。从另一角度来说,学生在戏仿中可以充分调动其兴趣和主动性。媒介产品完成之后,通常发布于网上,因为是戏仿作品,因而更容易引起注意。这样,“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梦想得以实现,艺术从一种“神圣性”的存在转化为一种“日常性”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戏仿是一种“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 。也因为此,戏仿之作通常会有些粗俗鄙陋的东西。学生采用戏仿手法来制作媒介产品,应把握好“降格”的度。 三 “恶搞”文化之所以年轻人中大行其道,在于它的游戏精神。加达默尔将游戏推到本体论的高度来认识。因为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游戏并非号召人们“玩世不恭”,相反,它对人的幸福和自由给予特别关切:希望人们摆脱压抑与强制,保有生命本有的活力。 教育的本真意义在于“成人”而非“成物”,媒介素养教育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加拿大学者瑞妮·霍布斯如是说: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学会欣赏和包容复杂事物,使人在各种媒介信息包围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使人理智地对待和尊重多种观点和视角,也使人熟练地构建和解构媒介信息;使人成为受人重视、尊敬且运行良好的团队或社区的一员,也有益于受教育者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人生目标。⑩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传媒科学与技术系)
注释: ②高字民:《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戏剧性阐释》,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2689。 ③http://www.dfjt.cn/news/filialenews/526.shtml。 ④[法]萨莫瓦约,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⑤⑨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⑥⑧ [英]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⑦宋小卫摘译:《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⑩麻争旗、孟毓焕:《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媒介素养》,载于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的《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